硬件竞赛,不妨暂缓
近段时刻,国内车企频发新车,冲刺全年销量目标。为抢占市场份额,新车之间竞争烈度可谓“前所未见”。“定价一步到位”,是基本操作;“加量不加价”,是标准配置;提升配置,坚持创新,再加上“定价即降价”,这才称得上诚意。惟独诚意够,用户才会认可,买单,交个朋友。为表达诚意,车企和新车是铆足劲。其中,最难当属创新。
创新在汽车上的要紧呈现是“智能化”。不是“电动化”?还真不是。“电动化”大同小异,要做出差异化,只能是“智能化”。“智能化”又分“软件”和“硬件”两个细分领域。
目前,“软件”领域竞争充分,其中不乏大咖企业,比如特斯拉、小鹏、阿维塔等。后来者再拼“智能化”,只能拼“硬件”。这也就能够解释,今年以来,激光雷达普及明显提速,上车门槛差不多低至17万元。之前由于生产成本较高,激光雷达要紧搭载在30万元以上车型。而在即将举行的2023年广州车展上,你将看到更多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
和摄像头不同,激光雷达利用激光探测障碍物的传感器。相比摄像头,激光雷达优点是准确、高效,其缺点是成本高。售价最高时,激光雷达单价超过50万元。现在,经过持续降本,单价大幅降低到7000元。
站在用户角度,激光雷达虽然理论上可以提供稳定、高质量和高安全性的反馈,但由于没有实际体现在后期执行上,对实际驾驶帮助并没有率先视觉系统太多,进而也难以妨碍购买决策。
今年以来,国内车市最大特征是:理性消费正在回归。如果硬件“堆上去”,最终发现实际事情只能用20%~30%能力,对用户不公平,对车企也非好事,对环境更是资源浪费。这也给车企提个醒,硬件竞赛,应该暂缓一下。
站在行业角度,“智能化”是趋势,无法回避。但是,在大规模量产并且,实现技术、产品和需求平衡,为长远可持续进展打牢基础,是车企更为务实的选择。
长远来看,中国幅员辽阔,汽车使用场景多,惟独全方位“智能化”,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全方位“智能化”大环境当中,激光雷达和视觉系统都有用武之地,搭载在不同级别车型上。
最后,温馨提醒,选购新车时要更加重视试驾,惟独经过试驾,才能明白智能驾驶辅助是否匹配你的驾驶适应。如果能,皆大欢喜。如果不能,看看能否迁就。不能迁就,就不要勉强。安全是智能汽车的第一基础性能,不管怎么重视安全,都不为过。(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伟力)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