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合日产 协同效应有多大?

时间:2025-01-10 13:41:38 推荐 416

近日,本田与日产宣布,就启动经营合并磋商一事签署基本意向书。两家公司将探讨联合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将双方纳入其中。据悉,本田和日产打算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2026年8月推动新的控股公司上市,届时本田和日产将退市。假如顺利,全球第三大车企将就此诞生。

同期,本田、日产和三菱也签署了基本意向书,并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就启动合并磋商的背景、打算以及期望的协同效应等做了详细阐述。本田和日产希望经过合并,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成本操纵等方面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只是,关于本田和日产合并的前景,外界看法不一。

保留品牌、合并经营本田将占主导地位

意向书的签署,意味着本田和日产朝着合并迈出了正式的一步。按打算,在新成立的控股公司中,本田和日产将作为全资子公司存在,保留各自的品牌,经过经营合并,实现车辆平台的共通化,并在加速推出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方面实现互补。双方还将整合研发板块,在软件、电动汽车开辟等方面深化合作。借此,本田和日产希望打造一家整体年营收超3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元)、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的大型车企。

目前,本田和日产正筹备合并事宜,设置了特意的委员会来推进谈判,争取在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从治理层来看,本田将在新的控股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公司的社长将从本田提名的董事中选出,而新公司的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也将分别有一半以上是由本田提名。之所以这样,源于本田相对更高的市值、营业收入以及更优的财务状况。目前,本田的市值是日产的4倍左右。

销量方面,2023年本田的全球销量为398万辆,日产为337万辆,双方合计为735万辆,超过现代汽车集团的730万辆。两家公司合并后,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仅次于丰田和大众集团。假如合并顺利,这也将是自2021年1月标致雪铁龙(PSA)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合并组建Stellantis之后,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合并案。

在外界看来,本田和日产牵手的根源在于两家企业在全球激烈竞争中逐渐失势,尤其是在快速推动电动化转型的中国市场,日系车颓势明显。

在发布会上,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坦言,日产当前面临特别严峻的形势,公司希望经过合并,重新提振职员的信心,为打造更好的日产品牌而努力。2024年7~9月,日产浮现了93亿日元的净亏损,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1907亿日元。为此,日产宣布采取紧急措施扭转业绩,将削减20%的全球产能,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

前不久,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产高管透露,按照目前的状况,日产还有12~14个月的生存时刻。在盟友雷诺减持日产股份后,日产转而寻求其他长期、稳定的投资者。与本田的牵手,无疑令投资者松了一口气。

再看本田,业绩同样表现不佳。2024年6~9月,本田净利润约为1000亿日元,同比剧降62%。本田方面指出,其在北美和日本市场燃油车及混合动力汽车销售强劲,但仍未能抵消在东南亚和中国市场的低迷表现。

业绩低迷背后,是全球汽车经营环境及汽车市场的巨大变革。日本共同社指出,本田和日产决定开启合并谈判的缘故是,随着汽车竞争转向电动汽车和车载软件,日本车企原本引以为傲的发动机等传统技术优势迅速减弱,比亚迪、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企业的崛起,以及造车新势力在车载软件方面的优势,令日本车企的危机感加剧。

在这种事情下,本田和日产选择“抱团取暖”。另外,围绕本田和日产的合并,三菱将探讨参与合并以及共享协同效应的可能性。至因此否参与合并,三菱将在2025年1月底前作出决定。目前,日产持有三菱24%的股份。

市场、产品、技术等层面重叠度较高,亟待优化

从整合重点来看,本田和日产在市场、产品、技术等层面存在显著重叠,例如在日本小型车细分市场、在美国市场的布局、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很多重合之处。怎么精准识别并合理调整这些重叠业务,是决定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双方在全球的产能分布很可能会重新优化。

共享是此次整合的核心诉求,车载软件、电动化技术是重中之重。在此之前,本田与日产差不多有了合作基础。发布会上,本田社长三部敏宏专门介绍了双方此前的合作。据了解,就在2024年3月,本田与日产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电动汽车领域展开合作,涉及软件平台、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等。随后在8月1日,本田、日产和三菱宣布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探讨智能化和电动化车辆合作框架,进一步扩大了合作范围。在既有的合作基础上,本田与日产的整合大概有了明确方向。

从本田和日产给出的磋商框架来看,双方的协同效应将涉及多个方面。具体来看,研发方面,双方将联合开辟电动汽车平台、电池技术和车载软件系统等,实现关键技术成果互通有无,提升研发速度的并且削减研发成本。

产品方面,双方将实现车辆平台共享以削减成本。与此并且,双方还将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实现产品互补,以满足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需求。

产能方面,双方将在全球市场优化产能分布,共享彼此的工厂,评估关闭冗余工厂,以提升产能利用率,并大幅削减固定成本。双方还将整合零部件采购体系,打通联合物流配送体系,在多领域协作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此外,双方还将重新规划全球市场布局,区分双方的优势市场与薄弱市场,集中资源深耕重点区域。

北美市场押宝混动在华或发力固态电池

本田与日产意欲合并一事,在全球汽车业掀起巨大波澜。关于两家公司组合能够实现多大的协同效应,外界看法不一。

日产前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日产与本田探讨合并是“一笔不务实的交易”。“两家公司之间很难实现协同效应,几乎没有互补的地点,它们在同样的市场上运营,产品几乎相同,品牌也特别相似。”戈恩讲。这也是外界关于双方合并比较担忧的地点。

只是,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赞同日产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的讲法,认为两家公司合作将达成1+1>2的效果。艾睿铂问公司汽车和工业业务董事总经理尼尔·冈古里表示:“确信会带来规模效应。”彭博智库也指出,电动汽车平台、供应链和研发方面的整合将有助于提高两家车企的成本竞争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那个合并的产业互补意义大概不大”,且双方均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投入和实现依托中国产业链优势的产品创新,赋能日产和本田的全球化进展。

从目前来看,即使股权合并,但品牌独立,本田和日产在中国市场将仍然保持各自合资公司运营的独立性。当前,日系车在电动化、智能化汹涌澎湃的中国市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市场份额持续下滑。数据显示,本田2024年前11个月在华销量为74.04万辆,同比下降30.7%;同期,日产在华销量为62.17万辆,同比下降10.5%。

关于本田和日产推动合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在同意《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日本,家电业、银行业等领域的合并较为普遍,是一种有效的壮大自身的举措。日产在北美缺乏混动车型、表现不佳,而本田在北美实力较强,能够弥补日产的劣势,这也是日产与本田推动合并的缘故之一。据悉,本田将在北美市场向日产提供混动车型。章弘认为,将来在中国市场,双方最有可能合作的领域是固态电池,本田和日产在这一领域均已取得不小发展。合并能使两家公司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实现协同效应,加速突破技术瓶颈,这也是双方在电动化领域“翻盘”的希望所在。

此次合并能否给本田和日产带来他们期望的协同效应,可能还需要数年时刻来验证。需要指出的是,两家大型企业的整合并非易事,还有不少需要磋商的地点。出于严谨思考,三部敏宏在发布会上也表示:“(两家公司)不合并的可能性也并非为零。”本报记者张冬梅《中国汽车报》(2025-01-06015版)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