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的进展需更多投入和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羊城晚报记者潘亮王丹阳刘佳宁
针对“小米SU7爆燃致三死”事故中暴露的小米SU7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驾驶员接管时刻不足以及锂电池安全隐患等咨询题,羊城晚报记者2日采访了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等,从技术、法规及产业层面展开深度剖析。
小米官方公布的事故时刻线显示,NOA系统在碰撞前17分钟已发出分心报警,8分钟前提示脱手预警,最终仅提早1秒移交操纵权。郭涛指出,不同品牌车辆的自动辅助驾驶在双手离开方向盘后发出警报的时刻存在差异,通常在15-30秒之间。此次事故中过长的警报间隔可能导致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而忽视路况,增加事故风险。郭涛强调,合理设置警报时刻和频率至关重要,以确保驾驶员在紧急事情下能迅速反应。并且,夜间在高速路上使用辅助自动驾驶功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建议尽量避免或确保驾驶员高度警觉。
关于电动车电池风险和智驾警报机制等方面,朱西产指出,电动车液态锂电池在剧烈碰撞时会瞬间爆燃,此次事故亦难以幸免。并且,朱西产强调,智驾系统应及时发出风险报警,但小米事故中从系统提示到发生碰撞仅2-3秒,用户无法及时反应。此外,朱西产分析了车辆碰撞后车门解锁机制,指出解锁失败可能与气囊未点火或电路中断有关,并建议依照实际事情优化或补充相关安全标准。
盘和林分析认为,L2级辅助驾驶的责任边界含糊是关键矛盾。“车企默认驾驶员应随时接管,但系统未预留足够反应时刻,本质上是将风险转嫁给用户。”盘和林建议,将来需明确分级责任制度,L2系统应强制缩短警报间隔,并引入“惩罚机制”以强化驾驶员对辅助驾驶局限性的认知。在他看来,小米在智驾技术的研发投入有所不足,与竞争对手存在一定差距。
“安全那个事,事实上不出事是看不到的,投入海量资金可能在体验上惟独细微差距。但关键时间,1秒反应和3秒反应,对生命来讲意义重大。”盘和林直言,车子将来竞争的关键,不是什么智能化水平、什么杯架设计,而是安全、是鲁棒性(注:指在异常和惊险事情下系统生存的能力)。“智驾那个东西,拿出来的时候就应该是成熟的,而不是一个体验玩具。”
朱西产指出,目前智能驾驶仍处于L2级范畴,驾驶员依旧需要时间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的操纵。郭涛和盘和林也一致认为,智驾技术的进展需要更多的投入和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安全是汽车行业的生命线,智驾技术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得以推广和应用。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