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互动“加速跑”:解锁能源新密码 构建将来新生态
近日,国家进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对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经专家评审,列入首批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的为上海、常州、合肥、淮北、广州、深圳、海口、重庆、昆明等9个都市以及“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等30个项目。
在全球加速推动能源革命的背景下,车网互动作为连接交通与能源两大系统的关键技术,已成为我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多城建立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标志着我国车网互动领域正式进入规模化应用新时期。
那么,怎么激活这一“挪移储能宝库”,成为当前关乎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亦是重构产业将来新生态的关键力量。
靠规模化应用破解“充电难”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井喷式进展态势。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全年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速达到38%,这一组数据直观呈现了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共振增长的趋势。
从宏观角度看,充电网络建设已基本能匹配新能源汽车的扩张速度。但是,深入微观层面,资源错配、超配等咨询题仍不容忽视。
以深圳为例,这座拥有108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都市,公共充电桩数量达36万个,超充站550个,建桩密度全国率先,但充电桩平均利用率却不足8%。这种“充电难”与“充电桩闲置”并存的矛盾,恰恰凸显了充换电设施高效配置与利用的紧迫性。
为破解这一难题,车网互动应运而生。车网互动是指技术经过车辆与电网的双向能量流动,为电力系统灵便性和新能源消纳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在用电高峰时,将电池中的电能反向输送给电网,提供电力支持,经过有序充电和反向放电技术,车网互动实现了对充换电需求的时空差异化引导,有效提升了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
清华大学电力系统研究所副所长胡泽春认为,在都市电网范围内进展大规模的车网互动,能够减少都市电网的峰谷差,减少都市相应的电网和电源投资,于是它能够成为电力系统保障安全稳定运行的一种重要资源。
当下,新能源汽车集中充电与居民用电高峰时段高度重合,导致电网峰谷差持续扩大。车网互动技术经过智能调控,可使一定比例的充电量转移至低谷时段,有效平滑电网负荷曲线。
实质上,车网互动的技术逻辑是为了减轻电动汽车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首批试点通知指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是为了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电网所都市能源研究室发布的信息认为,新能源汽车在“十五五”期间将保持快速增长,到2030年销量渗透率预计达到70%以上,保有量渗透率占比达到30%。“十五五”期间车网互动需要在技术、机制和政策方面做好储备,以支持将来可能的常态化应用。
“经过车网互动技术,结合相应的政策和价格机制,电网能够妨碍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进而决定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时刻,有效应对用电高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中国充电联盟主任刘锴表示,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咨询题,还能够让用户经过电力市场交易获得收益,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探究多元创新实践路径
车网互动技术的进展,离不开能源央企、车企和充电基础设施企业等各方通力合作。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能源央企领先对车网互动的落地应用进行探究。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集团”)、蔚来集团(以下简称“蔚来”)等企业从2020年前后开始生产配置车网互动功能的新能源车辆,并积极参与车网互动示范项目的建设。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等充电基础设施企业积极推广双向充放电设备和光储充放柔性互济微电网系统,为车网互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首批试点都市中,广州经过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与广汽集团产生的协同优势,充分发挥电力基础设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链主效应,并联合广州公交集团等重点场景落地应用单位,打造引领全国的“汽车+电力”双链协同V2G都市级标杆示范项目,力争实现社区私人V2G、园区单位V2G、公交V2G、公共充换电站V2G等四大重点场景的商业化规模应用。
上海则依托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开展了“换电站+电网”示范项目。该项目经过标准化电池包设计和换电站建设,实现了快速换电和电网调频需求的快速响应。合肥依托蔚来等企业,建立车网互动运营平台,推出“车网惠动”模式。政府专项政策对新建V2G充电桩、参与反向放电等行为赋予奖补,并且打造市政务中心“光储充一体化+车网互动”示范项目。
3月28日,南方电网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举办跨省联动的大规模车网互动活动,吸引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5个省份的63个都市超过10万辆次的新能源汽车参与,互动电量达到50万度。
据悉,南方电网经营区自去年5月份开展车网互动以来,目前已累计促进消纳新能源电量800万度,为虚拟电厂运营商、电动汽车车主等参与主体带来收益超500万元。预计今年底前,南方电网经营区内上述5个省份的车网互动年度填谷响应电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时、V2G放电量超300万千瓦时。南方电网经过“车—桩—网”全链条协同创新,积极探究一条“政企协同、产业共融、市场驱动”的车网互动进展路径,激活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进展活力,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固然,技术创新是车网互动进展的根基。当前,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聚焦两大路线发力。一方面,虚拟电厂技术经过聚合新能源汽车等分布式能源资源,实现了对电网的灵便调节和支撑,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新保障。另一方面,换电模式则经过标准化电池包设计和换电站建设,实现了快速换电和电网调频需求的快速响应。
蔚来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蔚来的每一座换电站基本上“充换一体站”,单个站经过站桩功率的灵便分配,蔚来换电站能自动尾随场地电价,主动开展错峰充电,节省运营电费的并且帮助电网削峰填谷。2024年,蔚来换电站在高峰期累计转移电量近3.1亿度。
从当前产业一线已实践的车网互动技术商业模式来看,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流模式有三种。一是峰谷电价差收益模式,利用峰谷电价差实现“以车养车”,有效降低了用户充电成本;二是补贴收益模式,经过政府和企业对参与车网互动的用户和运营商赋予补贴奖励,激发了市场参与热情;三是电网调节服务收益模式,经过车网互动平台提供电网调节服务获得收益,为车网互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认为,随着车网互动技术的不断进展和应用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将对汽车产业价值链产生深远妨碍。车网互动技术还将促进能源、交通、信息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能源革命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仍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虽然多地试点项目已初显成效,但若要实现规模化应用,仍需打通技术、标准、市场机制与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
车网互动的核心在于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能量流动,但技术成熟度仍是制约其推广的首要难题。
一方面,高频次充放电对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虽然电池技术已显著提升,但消费者仍担忧参与车网互动项目会加速电池衰减。另一方面,充电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不足,私人充电桩普遍缺乏智能调控功能,难以适配电网负荷动态调节需求。此外,不同厂商的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尚未统一,导致车、桩、网协同效率低下。
在广州某换电站内,市民杨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她一年前购置了续航670km的纯电汽车,支持向电网放电。她通常夜间以0.3元/度充电,每60度电花费18元;她也曾参与放电活动,以3.5元/度补贴放电40度,耗时90分钟会获益140元。但她表示可不能持续参与,因放电耗时较长,除非时刻缩短且场地更便利。另一位纯电车主陈先生则认为放电收益不划算,且电池充放电次数增加妨碍保养,对车辆电池健康不利。
并且,车网互动横跨汽车创造、电力、通信等多个行业,但当前标准体系存在显著空白。例如,车网互动功能尚未纳入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的强制标准,电力并网与计量规则也未充分思考双向充放电需求。行业间标准制定进程不同步,导致技术兼容性差、应用场景受限。
特来电副总裁龚成明在同意《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持续推动车网互动还需要破解四慷慨面的难题:一是转供电场景的独立计量咨询题,推动表后资源参与电力市场,扩大参与范围;二是政策、标准、市场的完善,推动车网互动迈向规模化、规范化、商业化;三是研究新型主体与电网交互的信息通道,实现海量分布式资源安全、高效接入电网;四是营造良好的车网互动氛围,提高车主的参与意愿,推动车网互动可持续健康进展。”
当前,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启动,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进入新时期。将来,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模式探究三管齐下,有望构建“车—桩—网”协同进展的产业生态。
在业内看来,预计到2030年,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将基本建成,市场机制趋于完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电力系统重要的双向调节资源。届时,每一辆电动车都成为电网的“神经末梢”,每一次充放电都参与能源价值分配,这将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中国青年网